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当地旅游 > 旅游详情

苏仙气候

来源:苏仙区门户网
发表时间:2019年06月06日
景区介绍

(一)气候特征苏仙区属于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。气候温和、四季分明;雨量充沛,但分布不均;日照充足。春温多变日照少,夏热前涝后多旱,初秋湿热晚秋凉,冬有霜雪严寒短。区境地貌多样、地形复杂,光热水的分布随地形而异,形成较明显的小盆地气候和山地不同海拔的多样化气候。受不同天气系统和独特地貌的影响,一些气象要素时空分布不均,导致境内出现了暴雨、暴雪、洪涝、高温、干旱、大风、冰雹、雷暴、寒潮、冰冻、低温等灾害性天气,并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。春季,北下的冷空气和南上的暖湿气流频繁交汇,在南岭山脉的阻挡下,形成南岭静止锋,区内天气变化快,寒潮频繁、雨多风大、阴雨时间长、日照少。夏季,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低压的控制,区境盛行偏南的热带海洋性季风。夏初,区境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,受暖湿气流影响,气温升高,雨量增多。6月底至7月初,副热带高压加强北抬,区境受副热带高压控制,雨季结束,进入温高湿少、久晴无雨的盛夏多旱季节,此时如有冷空气入侵,便发生雷雨大风。初秋,气温仍高,蒸发旺盛。由于锋面南移和台风的影响,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凉。深秋,冷暖气团交替频繁,地面蒙古冷高压的影响逐渐加强,气温渐降,多出现晴朗温凉天气,气候宜人,有十月小阳春之称。冬季,区境受蒙古冷高压所散发的干冷气流控制,盛行偏北的大陆季风,天气大多晴朗,微风,早晨多雾或霜。当西伯利亚及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南下时,北风大增、气温骤降,出现阴雨或风雪交加的天气。(二)气候要素【太阳辐射和日照】 区内多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75505千瓦/平方米,一年中,以1月最少,为3775千瓦/平方米,7月最多,为11165千瓦/平方米。区境处于川、贵日照区低值中心边缘,日照充足,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410个小时,最多年份曾有2072小时之多,最少的年份仅1029小时。日照时数最多的月份是7月,平均为238小时,最少的月份是2月,只有52小时。【气温】 ℃,℃,℃。最热的月份是7月,℃;最冷的月份是1月,℃。℃。全年最低气温低于0℃的日数在14日左右,℃的日数不足1天。全年最高气温高于35℃的日数为31天左右,多数日数出现在7-8两个月,占全年高温天数的80%。但也仅有25天左右,可以说是冬天不冷,夏天不热,最宜居家生活和旅游观光。多年平均在0℃以上的活动积温6496℃,无霜期290天。【降水】 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90毫米,降水充沛。雨量最多的月份是5月,平均为206毫米,降雨最少的是12月,平均为46毫米,全年降雨量的4O%集中在4-6月的三个月内。每年的春夏之交,多连续性的大雨、暴雨,而8月却往往受台风登陆的影响,形成局地暴雨山洪。全年平均降雨日数在180天左右,一个月内超过15个降雨日的月份,都在深冬和春天,以3、4、5月的降水日数居多,最长连续降水日数曾长达24日。每年的7月及9-12月,降水日数较少,在11-13天之间。夏秋之交,受太平洋热带副高压的控制,往往出现较长时段的无雨天气,历史上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曾达33天之久。多年平均降雪日数为6天左右,结冰持续期5天左右,主要集中在1-2月。【蒸发量】 。各季蒸发量相差较大。各季的月平均蒸发量为:,,,。一年中,以7月蒸发量最大,;1月最少,。(三)灾害性天气【暴雨洪涝】 进入初夏是高空低槽切变线活动最多的季节,且常有西南低涡沿切变线东移,有利于强降水过程的发生。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,5、6、8月是暴雨洪涝出现最多的月份。1989-2002年,共发生暴雨、洪涝16次,其中有10次发生在6-8月,%。1999年8月13日,因受冷空气、地面辐合中心、中低层切变及高空低槽的共同影响,区境内遭受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暴雨袭击,,其中8月12日20时至13日20时,,。暴雨导致山洪瀑发,河水泛滥,造成山崩、桥断、塌方、倒房等灾害。全区17个乡镇2个街道全部受灾,死亡失踪106人,。【干旱】 区内干旱的特点是:四季有旱,夏秋最盛,干旱频繁,地域性明显。局部地方干旱,几乎年年都有。1989-2002年共出现5次全区性较大的干旱,其中1998-1999年为特大旱年,从1998年6月28日至1999年3月18日,持续264天干旱,期间降水量仅为277毫米,致使水库、山塘干涸,溪河断流,一些村组群众生活用水困难,农业严重减收。【大雪冰冻】 1989-2002年,共出现大雪冰冻天气2次。1996年2月17-23日出现大雪、冰冻,℃,℃,,最大积雪深度11厘米,雨凇最大直径7毫米。【低温阴雨】 3、4月间寒潮入侵,常带来剧烈降温,春寒雨淋淋。14年中,区内发生严重倒春寒2次(1990年4月中旬、下旬,1996年3月17日-4月15日),给春播作物带来冷害,导致烂种、烂秧。入秋以后第一次出现的连续3天以上平均气温低于20℃的寒露风出现2次,即1997年9月14-16日,2002年9月14-18日,给秋季作物带来冷害,影响晚稻幼穗分化、抽穗、开花、结实,导致产量下降。【高温热害】 4月中、下旬和5月上旬常有西南风大、气温高、湿度小的天气,使正值开花坐果的柑橘等果树大量落花落果,严重减产。盛夏季节,副热带高压在南岭一带产生焚风效应,出现南风盛吹、强烈日照、高温酷热、蒸发旺盛的天气,使农作物产生热害、高温逼熟或日烧现象。6月中旬至7月,容易出现火南风,农谚有小暑南风十八朝,吹得南山竹也焦。1996年7月5-8曰,℃、最大南风4米/秒、最小相对湿度43%的火南风天气。【冰雹】1989-2002年,区境共降冰雹4次(1990年4月3日、7月26日,1991年6月5日,1993年3月1 4日),冰雹最大直径4-7厘米,最大风力9-11级。一般降雹时间只有5-10分钟,且多间断下降,伴随雷雨大风,冰雹路径多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。雹打一条线,破坏性很大。